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必须对所贯彻的质量标准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打下基础,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凯发k8手机网页的文化.
认证工作还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如何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作性是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公司各部门及各级人员必须一丝不苟,团结一致,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尤其在不合格项控制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上,采用符合gb/t50430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的管理程序,使运作程序规范、合理、可操作.
二、建筑施工企业gb/t5043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作用认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为“追求完美,为用户提供期望的工程和服务”构建了质量保证机制,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其标准化程度是过去从未达到过的,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质量保证体系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足够的保证和信任,从而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施工企业gb/t5043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1.首要工作是提高对质量标准的认识企业的质量方针,职工要理解并付诸实施,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此,企业认证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职工对质量标准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质量标准的宣传力度.从国家的引导、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利益等不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二是加强培训教育,把质量标准(包括程序文件)作为培训的基础.
1、目前,多数企业只注重模式标准,只顾建立、完善企业质量体系文件,仓促推动质量体系的运转,以达到取证的目的.这种走捷径、搞形式的做法,不做好基础工作、不改变传统的质量管理思路和方法,仍以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没有向效益集约型转变,企业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企业做好基础工作,提高对质量、标准的认识,是企业认证取得成果的基础.
2、gb/t50430认证的难点是质量文件的执行如果说编制企业质量文件是认证工作的重点,那么执行质量文件就是难点.除了对质量认识不足、对质量文件学习不力外,主要是过程控制不力.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上岗前应组织职工学习所对应的质量文件,理解并掌握文件精神;建立质量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签订质量合同.对执行质量文件的人员要逐级考核;企业内审应以项目工期设定,要加强过程控制.在企业组织内审时,首先是企业最高管理者授权有内审资格的人员,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组成审核组.审核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公正性,精通业务,形成企业内部的质量执法队伍.内审计划要针对性强,对大项目和小项目要有所不同.审核结果要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3、持续有效地开展gb/t50430质量体系审核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在实际运行中,还必须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善和改进的机制.公司必须明确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文件化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作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完善不断改进的机制.持续有效地开展内审,须设置专职内审员并赋予相当权限,代表管理者审批质量审核计划、协调审核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强调审核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在gb/t50430质量体系检查方法上采取“三结合”,即定期审核与日常监督审核相结合、专题审核与专业审核相结合、要素审核与部门审核相结合.审核结果与公司经济责任挂钩,奖惩兑现.把质量体系审核(日常监督审核、专题审核、管理评审等)、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分别纳入考核,对不合格或纠正措施的实施整改情况,由公司品管部负责跟踪到底,问题得不到落实、得不到改进决不罢手.同时将审核出的问题进行量化分解,对重复出现的不合格项进行重点跟踪闭合,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和教育.开展质量体系审核的同时注重内部沟通,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公司各部门、员工之间存在的质量问题,由公司组织召开碰头会、专题会及质量分析会进行讨论解决,消除部门壁垒和责任推诿,使质量体系的自我改进机制不断得到加强.
取得gb/t50430质量保证体系审核认证只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迈出的第一步.将“卓越领导、顾客导向、不断改进及全员参与”的全面优质管理理念贯穿在质量体系运行的各个过程中,才能使企业的gb/t50430质量体系融进新思想、新文化,使质量体系更具企业自己的特色,运行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